东吴财险正式起航:国资入局重塑江苏保险新格局
4月1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苏州东吴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吴财险”)开业及相关分支机构筹建的批复表示,同意东吴财险开业,并筹建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北京分公司。
在此之前的4月7日,东吴财险正式完成工商设立,注册资本20亿元,总部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高铁新城。东吴财险从去年9月获批筹建到开业仅用时半年,业内认为,其背后既有对安心财险风险处置的收官,也彰显了苏州完善金融版图、打造全牌照金控平台的雄心。
国资入局,东吴财险正式落地
去年2月,安心财险将注册地址由北京市变更为江苏省苏州市。随后的6月,便有报道称苏州市政府有意接手安心财险部分资产,成立一家新财险公司,即东吴财险,牵头的地方国资为东吴人寿的第一大股东苏州国发集团。同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同意苏州国发集团筹建东吴财险。
从披露的股权结构来看,从安心财险到东吴财险,该公司的股东版图已彻底重构。安心财险曾以中诚信投资集团为核心、六家北京及辽宁股东为辅,在完成“东吴化”改造后,股东名单已全面洗牌。
东吴财险呈现出鲜明的国资主导特征,股东阵容以苏州本地国资力量为主力军。东吴财险由11家法人股东联合出资,其中,10家股东为苏州本土国有企业;唯一一家民营企业为上市公司:协鑫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苏州国发集团”)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33%,苏州新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苏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分别持股14.5%、12%,分列为第二、第三大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在东吴财险之前,苏州国发集团旗下就有一张寿险牌照,即东吴人寿。2024年工作会议上,苏州国发集团曾表示,要争取金融全牌照,争做全国一流地方金融控股集团。而东吴财险开业获批,填补了苏州在财险领域的空白,使其成为全国首个拥有“寿险”+“财险”双保险牌照的地级市。
苏州国发集团也发展成为集银行、证券、寿险、财险、信托等持牌机构以及创投、担保等类金融机构为一体,在全国地级市中拥有金融牌照和金融工具最为齐全的地方金融控股平台。
高管团队亮相,治理结构仍需完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批复中,同时核准了宋继峰东吴财险董事长的任职资格及夏卫新东吴财险总经理的任职资格。另外据天眼查最新数据显示,锁凌燕和孙海洋分别担任公司董事,东吴财险的公司治理结构已显现出初步的轮廓。
公开资料显示,董事长宋继峰1974年3月出生,江苏吴江人,硕士研究生,于2023年8月出任国发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此前,其曾先后任苏州市政府办公室副调研员、综合六处处长,苏州市政府金融办副主任,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苏州市财政局副局长等职。
总经理夏卫新1970年3月出生,保险科班出身,毕业于中国金融学院保险专业。他曾在人保财险江苏省分公司任职,后进入监管部门,历任南京保监办机构处寿险科科长、原保监会江苏监管局法制处处长、原江苏保监局人身保险监管处处长等职。2013年5月,夏卫新加入东吴人寿,长期担任副总经理一职。尽管经验丰富,但如今从人身险领域转型至财产险业,这一跨领域转变,或面临着业务模式和风险管控的全新挑战。
此外,作为新入局者,在积极筹建的同时,东吴财险也启动了内部与市场化的招聘流程。去年9月,苏州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发集团均发布了苏州东吴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筹)的招聘公告。公告显示,根据筹建需要,公开招聘各层级管理人员,涉及32个岗位,主要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15类相关业务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
随着东吴财险获批开业,在新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踏上新的征程,其未来将如何交上一份亮眼的答卷值得期待。
机遇与挑战并存:差异化突围成关键
尽管背靠苏州国资,东吴财险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容小觑。随着东吴财险的加入,江苏财险市场已形成三大阵营:
一方是本土龙头,紫金财险由江苏省财政厅控股,2024年保费规模达128.31亿元,稳居地方险企头部,同时近年通过增资扩股(注册资本60亿元)、引入政府背景高管(如新任总经理何啸)巩固优势,谋划“逆袭”全国市场。
另一方面还有全国性财险巨头在江苏的分公司,包括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等,凭借品牌和渠道优势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第三股力量则来自当前的新兴势力,包括韩国KB财产保险股份公司100%控股的外商独资保险公司、以寿险为主,财险业务在江苏小微企业市场表现活跃的利安人寿以及凭借国资背书和科技定位的东吴财险。
而东吴财险定位“数字金融、科技保险、创新先行”,总部设于中荷(苏州)科技创新港,致力于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升保险服务;同时筹建五大分公司,扩展市场份额,强化区域协同,重点开拓长三角市场。
业内认为,东吴财险若想突围,需在细分市场找到差异化优势。 此外,原安心财险的互联网基因未被完全继承,东吴财险选择“线下+科技”双轨模式,能否平衡成本与效率仍是考验。
发表评论